2022年7月,位於民生社區的「延壽國宅」,數輛怪手在旁待命,原來是最後一塊J區都更案啟動拆除重建。這個號稱全台海砂屋規模最大的延壽國宅,光是四區都更案,近達6千坪、700多戶海砂屋,歷時10餘年,終於迎來重建家園的時刻;同樣傳出好消息,還有緊鄰中正紀念堂、占地近4千坪的「新隆國宅」,幾經波折後,住戶同意比例達到門檻,也在今年7月申請報核。
場景拉到新北市,堪稱全台最複雜都更案的永和大陳社區,整體總面積達8.2公頃(約2萬4千多坪),因而劃定為7個單元,除了單元2在2020年興建完成,其他單元也在今年陸續取得突破性進展,包括單元3今年5月順利報核事權計畫,單元5、6、7已徵選實施者入場整合,近期單元1、4整合比例高達9成,即將於9月公告招商。
現況》都更危老動起來 核准量突破3千件
知名大型都更案相繼傳出令人振奮的好消息,都更危老重建也早已跳脫過去窒礙難行的窘境,畢竟居住安全不能再等下去!在《危老條例》頒布迄今進入第5年,《都市更新條例》修訂案也上路3年,都市更新猶如踩著油門加速推進中。
攤開內部政營建署統計數據來看,2016年之前都更案每年平均44案,近年都更及危老案每年平均約700案,案件數成長近17倍,都更加危老重建核准量也正式突破3千件,顯見近年都更、危老政策雙箭齊發,帶動都更危老朝向正面發展。
不僅如此,由中央設立的專責機構國家住都中心,代表著政府擴大推動都更量能的決心,一方面活化國公有非公用土地資產,另一方面開創更多元推動都更的操作,下半年也將有一波上看500億元的公辦都更招商案登場,而各縣市包括台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園市同樣相繼成立專責行政法人組織,台中也在醞釀籌辦。
在政府介入主導後,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認為,可以開創更多示範性指標案,更進一步擴大都市更新的範圍,地方政府透過公辦或者劃定策略更新地區,有助於推動老舊過於窳陋地區加速更新,而且都市更新不該只停留在老房子改建,或是爭奪龐大利益印象,應是隨著政府展現積極態度,把都市更新再更進一步推向都市再生。
政策》持續滾動精進 由點到面擴大重建量能
事實上,國內老屋數量只會隨著時間增加,根據內政部第一季最新統計,老屋數量已經來到448萬戶,全台逾30年老屋占比逼近5成;換句話說,等於每兩戶就有一戶屋齡超過30年,其中又以台北市最為明顯,老屋占比高達7成、平均屋齡達36年居六都之冠,逾半數行政區平均屋齡已逾40年。
面對城市老化,推動都市更新腳步不能停歇,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黃一平表示,台北市繼去年10月成立「更新開發科」,今年5月再成立台北市住都中心,在健全法令、組織及機制面之下,目前推動重大公辦都更案18案,在在展現台北市擴大公辦都更量能的企圖心。
目前台北市優先要推動重建就是危險建物,採行主動迅劃、速審、代拆加速推進,像是延壽國宅J區經過兩私兩公協調,最後圓滿解決;在老舊建物部分則將採簡化程序,自劃單元與事業概要或事業計畫一併辦理,並簡化鄰地協調,加速審查。
新北市城鄉發展局局長黃國峰則指出,新北市有76萬戶老舊房子,推動都更將引導民間以捷運導向為核心,結合都更一二箭的政策誘因,由點到面擴展都市更新,而公部門持續推動行政園區的公辦都更,以新店行政園區為例,不僅帶動周邊社區發展,也提供市民一站式行政服務,接下來永和、三重、樹林、土城等市公所,將接力啟動公辦都更。
新北市以多元都更管道翻轉城市風貌,成效顯著,也持續滾動調整政策,繼去年推動「都更二箭2.0」,名為「跨街廓都市更新容積調派專案計畫」,今年9月即將上路「防災都更2.0」,同意比例調降,只要符合條件者,給予1.5倍原基準容積獎勵,以加速海砂屋重建。
挑戰》工料雙漲迎逆風 市場轉向發展都更、委建
不過,都更危老如火如荼地推動,近年卻也面臨工料雙缺的挑戰,營建成本高漲,也讓市場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。一是危老案可能會緩下來,繼而都更案崛起。冠霖都市更新事業總經理林育全表示,基地規模的大小,原本就存在營造成本的差距,多年前經手的案子,從300多坪、100多坪到百坪以下,其成本差距在1:1.5:2;也就是說,基地在百坪以下的危老案,營建成本是面積達300坪都更案的2倍,除非是高容占率,不然小基地成本風險相對高。
基地規模本就影響營建單坪造價的高低,隨著工料雙漲,更是凸顯出小基地營建造價高得嚇人。林育全認為,像是單一產權的飯店、都更整合未果、受法規限制的商業區,因為具經濟規模,加上獎勵明確又快速,這些案子就很適合走危老重建。
第二是地主自建、委建模式興起。第一銀法人金融業務處副處長林峻嘉表示,從一銀核准都更危老案來看,地主型自主重建案有愈來愈多的趨勢,主要原因是危老案基地不大,多半是中小型建商介入整合,但面對現今成本波動風險變高,建商也開始止步不前,地主轉而採自主重建,少了建商分配比,得以因應營建成本高漲。
台灣金融都更公司董事長林旺根表示,對於協助地主自主重建,公司自成立就有專業團隊協助評估分析造價合理性,以作為銀行審核重建財務及建融額度的依據,避免重建成本高漲,造成地主自籌資金的壓力。
與此同時,也有建商嗅到市場的轉變,捨棄傳統合建方式,主攻委建,鈊樹建設董事長蔡錦勳表示,現今基地200坪以下每坪造價成本高達30萬元,如果建商參與合建,等於房價要高達80、90萬元才有投資報酬,因此轉而搶攻委建這塊市場。
對策》因應重建需求 放寬移工、都更審議明確化
第三是公辦都更案量變多。由於都更基地規模大,建商面對營建成本壓力相對小,新北住都中心副執行長錢奕綱表示,以公辦都更案來說,通常前期整合已達一定門檻,等於是幫出資人省下時間和麻煩,無論在基地條件或容積誘因更能吸引建商投標。
另一方面,地主有意重建也可尋找政府的協助導入專業服務,像是台北市住都中心推動「公辦都更2.0」,只要社區整合意願高者,基地規模達2,000平方公尺的社區,就可以尋求北市府協助公辦都更,申請案件踴躍,最新進度已有10案推動中。
對於缺工缺料是否讓重建案件減少?以都更案來看,近二年核定件數的確不若2020年的86件,但林育全說明,核定件數是落後指標,代表是過去5、6年前案子,而先行指標應是申請自辦公聽會件數,來評估未來都更案增減。以台北市近年自辦公聽會件數來看,「危老條例」上路後,2017年~2019年公聽會場次從61件遞減至22場,去年公聽會則是增長至67場,今年上半年已有48場相較去年同期9場多了4倍。
儘管預期都更案有攀升的趨勢,但一件都更案整合不易,即便實施者長時間投入達到同意比例門檻送件後,仍要面對許多不確定性。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勝宏表示,都更審議程序冗長,期間有可能碰到公展期間地主撤簽同意書、審議會要求修正計畫,甚至住戶提出異議或行政訴訟等風險,尤其現今面對景氣變動、營建成本大漲以及政策打炒房等大環境影響,使得建築業參與都更存在許多困難。
對如何再加快都更危老?陳勝宏以多年參與都更提出建議,包括審查數位化、標準化,避免個別審議委員主觀意見,影響計畫安定性,同時也可簡化審查時程。他也強調,目前修法增訂私法人購屋改採許可制規定,變成買屋需取得許可同意,再來辦移轉登記,屆滿5年才能移轉,假如買了甲屋要賣給乙屋整合重建,等於要等上5年時間,實在影響都更危老整合。
最重要的是,缺工問題必須開放勞工移民來舒緩。目前內政部營建署也在研議放寬民間投資興建危老重建工程達2億元以上者,可申請營造移工,在營建工程方面鼓勵採用預鑄工法。花敬群表示,之後可視預鑄工法占比高低予以容積獎勵,有助於縮短工時、緩解營建大量人力投入,另一方面也希望帶動產業投入預鑄工法。
目標》保障居住安全 突破整合迷思 危樓加強列管
面對近期大環境諸多影響,都更危老勢必要逆風推進,儘管有政策利多的支持下,但能否整合成功關鍵還是在於地主的心態。地政士公會榮譽理事長王進祥表示,地主是否同意參與都更,其最關心的莫過於可否「至少一坪換回一坪」;但若以容積率300%以下、5層樓的公寓重建為例,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。因為以更新後建物的公設比30%來說,舊屋1坪換回新屋1坪「室內空間」的登記坪,應已變成1.428倍的面積;即使更新後總增值利益可達舊屋價值的1.5至2倍以上,但在人性的利益考量下,仍會有很多人不能滿足。
林育全認為,每一塊土地位在哪裡,命格早就決定好了,地主參與都更危老需認清立地條件,還有過去新舊房屋容積有所差異,這都是法規明定清清楚楚。另一個思考點是,經過疫情之後更能體會生命可貴,居住安全遠勝於計算換回坪數差了多少。再者舊屋換新屋,隨著房價上漲,新屋價值遠高於舊屋,而要改善居住環境,與其重新購買一間房子,選擇老屋重建還是相當划得來。
都更危老最重要目的是為了防災,老舊建物不論是耐震度、防災設備皆潛藏隱憂,對生命財產造成威脅。據內政部統計,目前全台有將近400多棟中高樓層危險大樓,未來中央有意協力地方政府造冊列管,像是耐震能力評估結果ID值小於0.35的危險建物、類似像城中城老舊複合式大樓以及海砂屋,將研議更進一步推動辦理都市更新。
因為居住安全不能等下去,如今都更危老大步向前,蔚然成風,未來扮演關鍵角色的整合團隊也將朝向品牌經營,建立起公信力及專業化,以取得地主與住戶信賴,在可預見都更危老愈趨成熟下,民眾只有愈早意識重建帶來居住安全的保障,才能早一步入住全新的家園。